8月29日,“2018机构大宗商品衍生品论坛”同期活动,由华泰期货主办的“商品指数化投资与创新发展论坛”在大连举行。
华泰期货总裁徐炜中在致辞中表示,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期货市场的社会价值、经济功能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期货市场的发展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符合实体经济风险管理的需要。金融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需要我们加快与国际接轨,在强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境外金融机构即将全面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未来三年,我国衍生品市场必将进入全面加速发展、创新发展的阶段。进一步加快品种、工具、技术、机制、制度创新,加快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对于整个期货行业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商品指数化投资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国外商品类ETF总规模在1400亿美元左右,国内与商品相关的指数基金以实物贵金属黄金和白银为标的,总规模约为2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商品指数基金的未来让我们充满想象。
中国期货市场已有四十多个商品品种,基本包含中国所有的期货种类,大宗商品与资本市场、商品市场有很多的内在联系,是非常有利的价值领域。近年,交易所在支持商品指数化发展方面不断研发,进而来支持期货公司和机构的发展,特别是围绕基金公司需求来设计指数产品。相较而言,期货公司天然具备商品期货投资分析及风险管理能力,在推动商品指数类产品的发展过程中也自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商品指数的应用分为4个领域,一是公募商品指数基金,二是商品指数型期货资产管理计划,三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品指数型银行理财产品,四是商品指数互换。
业内人士表示,商品指数基金跟踪指数进行投资,长期稳定的持有期货合约,已经在国外成熟市场形成成熟的业务模式,也可以保持高持仓占比,是重要的期货市场参与者。
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马韬认为,在资管服务中引入商品指数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债券投资者更需要尝试配置商品指数对冲通胀风险,这个是资管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未来发展很好的一环。
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是资产配置的主力,对大宗商品投资的配置也存在需求。兴业银行总行同业业务部期货金融处处长杨家财认为,银行开展与大宗商品相关业务的主要驱动力是来自于客户的需求。“随着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地位的提升,基于客户的需求,银行将更多地参与大宗商品市场为客户提供服务,但现在业务领域还相对较窄。”他说。
目前,银行大宗商品业务需求主要体现FICC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贸易融资业务三个方面。他介绍:“未来,银行有望获准开展除黄金、白银以外的其他大宗商品的交易业务资格。如果获准,银行将可大量开展包括大宗商品、商品指数的场外期权业务。借鉴黄金白银外汇的交易经验,可以迅速拓展到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品种。”而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和代销这些方面与大宗商品相关的业务范围也将扩大,其中也包括商品指数。
近年大商所一直致力于推动银期合作,推动银行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其利用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经过几年努力,大商所银期合作已拓展为“1+N”模式,与银行在铁矿石国际化、大商所商品指数与场外互换、“期货+保险+银行”、场外期权、标准仓单质押融资等方面正在开展合作,下一步大商所将继续深化银期合作,拓展合作深度和广度。
华泰期货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2025 Huatai Fu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已支持IPv6)
[备案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05081726号-4 ] 华泰期货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30号